從智慧型手機、平板電腦,到觸控筆電,觸控產業正處於需求大成長的美好時光。隨著技術的演變,手機觸控市場大勢底定,平板觸控則讓薄膜陣營鹹魚翻身,而觸控筆電則是玻璃觸控最大決戰點。充滿誘惑的市場,已引起二岸業者大車拼,誰會是真正王者?誰又能大賺機會財?這場觸控產業的大擂台,投資人絕不能錯過。 無論是智慧型手機,或者是平板電腦,都有一個以「觸控」作為取代傳統輸出、輸入的工具,這個堪稱最佳人機介面的觸控技術,從Apple在○七年將投射式電容技術應用在小尺寸面板的iPhone後,打破電容式產品僅適合於中大尺寸顯示器的迷思,至此,市場方興未艾,各種應用迅速開展起來。 觸控歷史 其實,觸控技術的發展時間相當早,一九七○年代美國軍方已使用在軍事用途,到了八○年代才移轉民間使用,因此在未導入消費性產品之前,多數應用在特殊用途上,比如工業電腦、公共資訊站(Kiosk)、超商POS系統(Point of sales)等。 從技術的分類,電阻式觸控挾價格的優勢,取得較大部分的市場,儘管如此,整體市場規模並不大,也僅由少數幾家日商所壟斷,如日本寫真印刷(Nissha)、松下電子(Panasonic)、郡是(Gunez)、昭和無線(SMK)等。直到攜帶式導航裝置(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;PND)興起,市場開始出現大幅成長。接著任天堂的手持式電玩NDS,將觸控作為遊戲介面鼓動風潮。 而早期的智慧型手機也開始將電阻式觸控導入,作為輔助輸入的裝置,這段期間一直到○七年電容式觸控朝中小尺寸應用發展前,可說是電阻式觸控的黃金時期;國內知名廠商如洋華、介面等公司就是在此一時期發跡,營運上都曾有過一段輝煌獲利的時期。 材質分類 電容式觸控從材質作區分,有玻璃式、薄膜式兩種,然技術的發展,皆是以減少材料使用、降低重量與厚度為主。前者代表廠商分為兩類,一類為TPK宸鴻、勝華,陸廠萊寶高科等專業觸控廠商;另一類是由面板相關產業轉投入的新加入者,如面板製造商的友達、群創、華映,彩色濾光片(Color Filter,CF)的達鴻、和鑫等公司,還有面板組裝LCM廠轉型的陸資公司長信科技。 後者除了國內前兩大廠洋華、介面外,尚有牧東、淳安等公司;另外,陸資企業歐菲光近來擴廠態度積極,已超越洋華成為兩岸第一大廠。 中國手機舉足輕重 就目前來看,在Apple力挺下,雖然iPhone 5已由GG轉向In cell,但是良率不佳使供貨不穩定,目前非蘋陣營少有採用。TPK則是選擇往TOL(Touch on lens)技術,良率現已提升到七成水準,估計下半年可以量產,至於能否脫穎而出成主流技術,二○一四年至為關鍵。不過可以肯定的是,GG朝單片式玻璃觸控發展,已是大勢所趨。 電容式薄膜觸控大致分為G1F、GFF、GF2、GF等類型,早期多由電阻式觸控廠商轉型投入,但是發展過程中並不順利,因為Apple主導智慧型手機觸控規格,以性能為導向,使非蘋陣營寧可採行GGG(一層保護板兩片導電玻璃)的技術,質疑薄膜觸控透光率、靈敏度不佳而不敢採用;直到一一年大陸智慧型手機需求出現爆發性成長,才有了改變。 電容式薄膜觸控具備貼合良率較高(八成以上)、材料成本低、設備投資也較低等優勢。一條卷對卷的生產線(Roll to Roll)投資金額在二億元之譜,相較於玻璃觸控,具備成本優勢。以一片四吋的觸控模組來說,成本差距約在一·五~二美元間,而大陸智慧型手機的銷售毛利率約一二%,最終淨利不到三美元,改採薄膜式觸控自然有相當大的誘因。 新市場新藍海 過去平板市場由Apple獨大,供、需雙方皆呈寡占現象,不僅Apple獨大,供應商TPK也是一家獨大。目前,低價平板大幅成長,筆電品牌、大陸白牌的非蘋陣營竄起,市場接受度高;這些品牌廠商大多數屬於PC產業的一環,對於國內觸控廠商導入供應鏈,駕輕就熟,有很大的優勢。 另一個新興的觸控應用市場在筆電,去年搭載出貨量僅四百萬台,其中有九六%使用GG的方案,GFF僅占六%。根據大多數品牌廠的預估,今年推出的新機型將會有一○~一五%搭載觸控功能,廠商態度相當積極。而Intel祭出下半年的新平台Haswell,若是沒有搭配觸控功能,便得不到補貼,更是提升了廠商的意願。尤其筆電自從平板推出後,成長動能受到擠壓,觸控功能成為筆電品牌廠刺激銷售的重要賣點。 新聞來源: YAHOO新聞 | ||
熱賣商品推薦 | ||
筆電無法開機,筆電鍵盤不能打字,msi筆電,觸控筆電,筆電無法開機,筆電評比,筆電,筆電維修,,msi筆電,
留言列表